科特社会共和国

来自Beotov Wiki
     国旗         国徽
  格言:"Wreimsfesen fotel iun shaftel"
      "团结与真理相握"
  国歌:《光荣与伟大,社会共和国》
  Eivauls iun Tlrasiav, Soltegeofaulstra!
首都       奥舒斯
及最大城市
官方语言     科特语,局部地区是柯列
         奇亚语和培肯汉语
族群       科帝亚人(75.6%)
         柯列奇亚人(11.7%)
         培肯汉人(10.3%)
         其他族群(2.4%)
宗教       无宗教(54.6%)
         源法教(33.4%)
         齐斯之门(2%)
         纱尔利亚教(1.2%)
         其他宗教(8.8%)
成员       团结社会国际会议国、北
         亚塞戈大陆共同防御协会
         会员国与比奥托夫20国组
         织成员国
政府       单一制
         议会制
         共和制
-总统      特拉夏斯·普列赫
-总理      茨亚默维尔·索夏沃特
         常驻党员会议
-党首      因瑟卢斯·格拉耶德
立法机构     科特社会共和国全民议会
上议院      核心议会
下议院      国民选择议会
法律体系     亚塞戈-科特法系
面积       1,012万平方公里
货币       科谢尔(KSR)
         网站
 https://space.bilibili.com/179721548

科特社会共和国(科特语:Soltegeofaulstra Der Koretia,缩写为 SGdK),通称科特(Koretia),是位于亚赛戈大陆北部的社会法西斯主义国家,由5个行政区和其下35个郡组成,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奥舒斯。面积为1,012万平方公里。陆上与克拉薇娅西卡尔佐兰东卡尔佐兰海嘉塔拉塔尔拉布达阿玛尔西阿玛尔自治联邦兴辰幌原玛提雅奥克托瓦利斯相接壤。北部为苏加尔奇什海克拉乌亚姆海。气候较为寒冷,冬季漫长。科特语是科特社会共和国境内使用最多的语言。科特社会共和国当前执政党是科特团结社会党,其他政党组织在选择议会遵循科特团结社会党的执政方针参与政治活动。

科特是世界大国之一,亦是发达国家当中较为先进的,其国内生产总值以国际汇率计居世界第四,以购买力评价计居世界第五。其诸多工业工程和科技部门位居世界前列,例如高效蒸汽机、精密黄铜部件等。科特为发达国家,生活水准居世界前列。

科特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大国,大量煤炭储备是科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基础。高等教育方面,提供免费的大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完善,医疗科技水平高。科特为团结社会国际创始之一,并推动比奥托夫20国组织的建立。科特亦为团结社会国际北亚塞戈大陆共同防御协会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二。

国名

科特(科特语:Koret)这个名称是可最早追溯于留科(Liokore)和科里(Kiorit)这个古留科语名称。

随后古留科语中科帝亚(Kotia)一词逐渐流行,原意是指空间,即意为国家。该词随后发展为近代留科语的Kotriah,柯列奇亚语的Kötijæs,培坎尼亚语的Kotiya。科特一词的首次使用是选帝政变后科特联盟对于该词的使用,意为平原、荒野、自然。该词的拼写Koret可能来源于近代留科语的Kotriah, Kotre, Korte, Koriat(也可能包括了柯列奇亚语的Körtijs, Kötros和培坎尼亚语的Koyt, Koyrte, Koset)。科特共和革命后,科特一词从此固定下来。欧利维亚帝国并入后的国家便称“科特与欧利维亚共和国”。

其他国家对科特的称谓大多根据Koret一词发展而来,如希辛伯达语的“科赫”或“科哈”(Koxh),乌纳提语的”考提瑟“(Kautise)。而兴辰语的“科提亚”(Ko'tiya)则可以追溯于更早的培坎尼亚语Kotiya。古代其他国家的称呼多从当时流行的拼写方式中发展而来,如古乌纳提语的χουθισας(khouthisas)有可能来源于近代留科语的Kotriah。

历史

科里众部落到科里城邦联盟

科里众部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作为科特众部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古留科人生活在瑞科特兰地区(如今卡特帕斯)。后自公元前6世纪末以来留科民族开始收缩,并主要定居在瑞科特兰西南部的留科平原地区。

在公元前5世纪时,部落间因地盘与资源问题发生多次战争,西科里部落杨尔部落北诺维尔部落击败,使东科里部落放弃了西扩至莎施坦威勒的企图。随后在公元前428年,杨尔部落和北诺维尔部落领导层发生内部争斗,杨尔部落首领埃沃尔胡斯·杨尔斯塔被暗杀。杨尔部落声称此暗杀为北诺维尔部落的所致,随后与东科里部落组成军事同盟,基本击溃了北诺维尔部落。北诺维尔部落的幸存者随后组建了北诺维尔部落流亡者同盟,迁移至阿庞米尔达生活。在这过程中,东科里部落逐渐占据了军事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公元前418年,在东科里部落、杨尔部落和其他小部落的同意下,各超过百人的部落(或城邦)挑选出一名部落(或城邦)代表参与一年一届的城邦联盟会议,代表任期一年。就此,以东科里部落为主导的科里城邦联盟作为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被建立。

莫翰格京王国到科帝亚帝国

公元前2世纪,面临南方外族入侵和内部政治腐败,科里城邦联盟的部分地区逐渐开始衰弱,东科里部落趁势企图控制整个城邦联盟,科里城邦内战开始。东科里城邦在内战中击败了其他几大城邦。在公元前48年,东科里部落首领占领了瑞科特兰地区留科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其部落领导人沙夫顿·莫翰格京随后称王,莫翰格京王国建立。随后在1世纪时期,莫翰格京王国逐渐开始向西部和北部扩张,占领了西至莎施坦威勒,东至韦斯特阔的广大地区。其整体政治制度仍保持部落时期的大家族政治体制,但之后伴随着公元38年,源法教成为莫翰格京王国的官方国教,开始使用源法纪年,根据源法教教义的需求,莫翰格京王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开始从大家族政治体制转变为王权神授的专制独裁体制。

源法纪211年,莫翰格京王国在最后一任国王塞恩科塔斯·莫翰格京的领导下与古茹卡人发生冲突,在冲突中,平民拒绝作战,携带武器返回莫翰格京。时任国王认定此为叛乱,便派遣王国军对返城平民进行镇压,要求他们重回战场。在此过程中,平民与王国军发生直接冲突,国王塞恩科塔斯·莫翰格京因担心王国军不敌平民,带着其妻子塞恩科塔索娅和塞恩科泰尔逃离莫翰格京。在逃跑过程中,被围城的平民所抓获,虽然并未处决国王,但对国王进行了驱逐。国王军在得知国王已逃跑的消息后放弃作战,平民就此占领了莫翰格京王宫,史称晓平二年起义

在驱逐国王之后的最初十八年,科特陷入了长期的所谓骚乱之中。在源法纪230年,旧贵族集团试图恢复秩序,他们建立了由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并推举一名贵族成为议事大公(后称凯布里克),以及由平民代表组成的平民内阁厅科帝亚共和联邦短暂成立。源法纪233年,时任议事大公齐纳诺斯·斯塔尔切以教会权力过大为借口发动兵变,对当时教会成员进行了放逐和屠杀,进而清除掉了众多贵族异己。后借需要恢复教会唯由将教权和王权合为一体,废除了平民内阁厅制度,自封终身议事大公。并更进一步,在逐渐掌握教会权力后,废除了贵族议事会。并在源法教教王的主持下登记为帝,科帝亚帝国成立,随着领土的扩展,柯列奇亚地区被纳入帝国,科帝亚与柯列奇亚帝国成立。帝国中设置了众多领地,并以分封的形式封给同姓贵族和异姓功臣,并称其领主为选帝长,其地盘为选帝领。选帝长原则上需要每5年参与一次选帝大会,决定皇帝的留存以及新皇帝的上任,但其在设置前期基本上受皇帝的控制,成为皇帝在位的合法性证明。

科特联盟、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科特联盟

源法纪614年,格兰多尔普斯·斯塔尔切的妻子格兰多尔普索娅煽风点火,使得格兰多尔普斯·斯塔尔切在挑唆下杀害了其原本要当皇帝的长兄棱德利亚斯·斯塔尔切,未经过选帝大会的同意擅自让源法教教王宣布自己的成为皇帝。格兰多尔普斯·斯塔尔切实行绝对的独裁统治,从未召开过选帝大会或听取选帝领的意见。在格兰多尔普斯领导下,科特的军事力量大为发展,尤其是帝制区的军事实力,这使得部分选帝长认为这是一种威胁。于是在大多数选帝领的强烈要求下,源法纪620年,在格兰多尔普斯领导下的第一次选帝大会被召开。在大会上,科特选帝长帕格特金斯·科图斯联合了其他选帝长一同逼迫皇帝退位,将其放逐至彼拉瓦楚克地区。在科特选帝领的主导之下多数选帝领统一成立了科特联盟。该事件史称选帝政变。帝国军事长官斯提诺索夏·默尔棱克在政变后掌握前帝制区的军权,率领保皇军试图恢复帝制,并科特联盟的联盟军发生冲突。这场战争史称朝厄六年内战。科特出现了分裂局面,西部仍然保持科帝亚帝国的名号,实行封建主义专制体制,而东部则在科特联盟的领导下开始发展手工业商品经济。

源法纪744年,远东南部的欧利维亚帝国通过宗教改革使得政教分离,王权的强化促使了帝国实力的崛起,并与科特联盟发生冲突。

源法纪1362年,发生了科特共和革命,科特与欧利维亚共和国被建立。

源法纪1634年,霜落革命。

伴随着欧利维亚帝国的并入和科特共和革命的推动下,科特与欧利维亚共和国被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霜落革命之后,科特与欧利维亚共和国解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科特社会主义共和国取而代之。随着国内外白军势力的进攻和旧贵族的政变活动,使得科特社会主义共和国设置的四个行政区域分裂为四个独立的国家,分别为科帝亚民主共和国柯列齐亚共和国培肯汉联邦以及欧利维亚王国。源法纪1765年,四个国家签署了《科特统一联盟条约》,同意四个国家统一为一个联盟国,并建立一个统一的联盟政府处理外交等国事,新科特联盟成立,奉行联统主义

伟大科特新秩序国到科尔坦公约组织

源法纪1782年,玛赤·沃克姆特发动政变,科特新秩序国家党取得政权并建立独裁统治,伟大科特新秩序国成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共运的影响,共产主义科特民主共和国科特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与伟大科特新秩序党对抗。在《瑞科特兰缔约联盟条约》后,共产主义科特民主共和国被科特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取而代之。朝起十八年内战结束后,伟大科特新秩序国战败,奥舒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在原科特地区成立。其他地区被解放后随即成立了培坎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柯列科帝国,柯列科帝国随后被柯列科帝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随着《全卡特帕斯社会主义宣言》发表后,培坎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帝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源法纪1799年《联盟条例》发表后,奥舒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联盟成立。源法纪1804年,三个国家签署《科尔坦公约》科尔坦公约组织成立。

科特新秩序社会主义帝国到科特社会共和国

源法纪1821年,随着自由化民主改革,新秩序复兴党取得优势。契勒尤斯·克劳普布洛赫领导发动新秩序社会革命科特新秩序社会主义帝国成立,奉行新秩序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再一次的国际共运的兴起,奥舒苏主义再次流行,在奥玛绰·奥斯创克的领导下,奥舒苏革命爆发,奥舒苏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科特新秩序社会主义帝国在内战后选择投降。第二任主席斯提尔·诺恩康威科特共产党(奥舒苏)更名为科特全民党并奉行全民主义政策。此举被奥玛绰·奥斯创克认作修正主义行为,随即发动二次奥舒苏革命建立奥舒苏无产阶级专政共和国。其子符索特塞·奥斯创克继任。伴随着海固无产阶级专政共和国的失败和国际共运的低潮,科特全民党领导下的奥舒苏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全国。在内战中,军人地位逐渐上升。源法纪1889年,奥舒苏海洋武装力量发动水上日晓政变奥舒苏主权军事联盟成立。随着军政府对全国的无能统治,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数百政权林立。其主要政权签署《贸易共同体公约》,成立贸易共同体。源法纪1932年,全韦斯特阔社会主义共同体成为贸易共同体最强大的政权,并与三头王国新秩序社会联盟达成《共同建国协议》后,科特奥舒苏秩序主义帝国成立,贸易共同体时期结束。源法纪1936年,科特奥舒苏秩序主义帝国更名为科特社会共和国。

地理

气候

城市

政治

法律

行政区划

科特由5个行政区和其下35个郡共同组成国家整体。培肯汉行政区科帝亚行政区莫哈万行政区达斯特契行政区均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秩序保卫委员会的直接控制,而符绥克行政区则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仍受宪法保卫局的监管。在某些情况下,奥克托瓦利斯社会共和国的行政区划也会被视为科特社会共和国的范围内。

行政区 面积(km²) 人口 名义GDP(十亿科谢尔,源法历1886年)
培肯汉行政区 彼拉瓦楚克郡(Bilavachuek)
伯利克若卡郡(Bolikroka)
布劳什帕特郡(Blauspate)
马绍泽郡(Mashalzeu)
纳勒姆郡(Narleum)
佩罕郡(Peikhan)
莎施坦威勒郡(Sharstanvilar)
莎贤姆郡(Sharzhiam)
尚维郡(Shalnvue)
维帕斯兰郡(Viepasírzhan)
沃尔什帕西亚郡(Worsposia)
科帝亚行政区 费拉威勒郡(Feilavilar)
科里纳姆郡(Kólrinam)
莫翰格京郡(Mohiangkin)
普利瑟特郡(Plrisert)
斯莫绥阔斯郡(Smosúeikos)
苏万郡(Suvan)
瓦什提拉沃郡(Vastilavo)
韦斯特阔郡(Weurstkéou)
温特霍姆郡(Weunthaum)
莫哈万行政区 奥舒斯郡(Auschuss)
符莫德郡(Femed)
瑞克特威勒郡(Reiktvilar)
沃克姆特威勒郡(Weukmutvilar)
耶劳郡(Rzhíelrauv)
达斯特契行政区 杜勒若蒙德郡(Durzhelmond)
科伊索亨郡(Koiseheun)
斯拉夫瑟布郡(Slaffeseub)
符绥克行政区 阿斯珀威勒郡(Aspoulvilar)
奥提德斯郡(Autides)
赫西格克特郡(Hsigeket)
卡特威勒郡(Kratevilar)
芒什威勒郡(Malnshvilar)
诺维尔塔欣特郡(Novirtasinte)
塔斯格里达郡(Tasgeridal)

国际关系

军事

经济

企业

交通

能源

文化

人口

宗教

语言

建筑

文学及哲学